荆门古代名人

2024-12-20

莫愁女:楚国歌舞艺术的传奇宗师

生平简介

莫愁女是战国末期楚国郊郢石城(今钟祥郢中)人,生卒年月不详。传说她生长在楚境汉江之畔的桃花村(后名莫愁村),家境普通,一家三口以父亲卢公摆渡打鱼、母亲植桑种桃为生。

据传,莫愁女降生于汉水之上的船舱中,在她降生时啼哭不止,卢公哄道:“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 神奇的是,听到 “莫愁” 二字,她便止住了啼哭,于是卢公为她取名 “莫愁”。

莫愁女天生丽质,如同出水芙蓉一般美貌绝伦,而且性格开朗。她还擅长撑篙摆渡,驾舟荡桨,更有着能歌善舞的才艺,歌声委婉动听,舞如嫦娥奔月般婀娜多姿。她常拜同乡著名琴师俞伯牙为师,得其面授机宜,常在沧浪湖上(后名莫愁湖)荡桨放歌、采莲清唱,所到之处总能传出欢声笑语,深受乡邻喜爱,其歌舞声誉也逐渐传扬开来。

十六岁时,莫愁女被楚襄王慕其声色歌舞,征入王宫为歌舞姬女,由此民间歌舞走进了王室宫廷。

后来,因楚襄王为了独霸莫愁女,将她情有独钟的东邻王襄哥放逐到相距郢中数千里之外的三吴扬州,莫愁女在生死离别之际痛不欲生,含忿在白雪楼投江自尽,所幸被渔夫救起。此后,莫愁女脱离王宫,重回民间,一路辗转下扬州去追寻王襄哥,最终却不知所踪。

虽然史籍对莫愁女经历的记载较少,大多为传说信息,但这些传说却让莫愁女的形象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鲜活,流传至今。

艺术成就

莫愁女入宫后,很有可能得到了同时代的屈原与宋玉的指导,在他们的帮助下,莫愁女将古传高曲融汇屈宋骚赋和楚辞乐声,歌舞技艺日渐精进。她翻唱诸多古传高曲,完成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采薇歌》《麦秀歌》等楚辞和民间乐诗的入歌传唱,成功地将《楚辞》搬上了表演舞台,开辟了《楚辞》新纪元,为楚文化的发展拓展了新的途径。

她所演绎的寡和高曲《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更是成为了千古绝唱,这两首曲子雅俗共赏,将楚国民间文化和屈宋所代表的楚国风骚文化完美结合,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让后世得以领略到楚国歌舞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历史影响

两千多年来,莫愁女逐渐成为了中国优雅女性形象的代表,频繁出现在众多诗词歌赋、民间传说、戏剧电影之中,成为艺术创作的经典主角。

在她的故乡湖北钟祥,处处都留存着与她相关的印记。人们为纪念莫愁女,早已将沧浪湖改名莫愁湖、桃花村改名莫愁村,莫愁女曾经系艇登岩的白雪楼下矶头渡,则被称作了莫愁渡,西河街曾有莫愁坊(后被毁),莫愁湖中的阳春白雪岛与下里巴人岛更是相映成趣,岛上白雪楼与阳春台、兰台宫隔水相望。白雪楼最初用于军事嘹望,自战国时期得名后,便引得贤士大夫竞相登临吟咏作赋,声名远扬。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时期,屈原、宋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李商隐、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著名文学家都曾游历此地,并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这些佳作也进一步丰富了莫愁女的文化内涵,让莫愁女的传说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熠熠生辉。

老莱子:道家思想与孝文化的代表人物

生平事迹

老莱子(约公元前 599 年 — 约公元前 479 年),是春秋晚期道家人物、思想家,楚国人(湖北荆门),出生于楚康王时期,卒于楚惠王时期。他著书立说,传授门徒,积极宣扬道家思想,在道家形成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堪称一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老子与孔子处于同一个时期。

老莱子一生淡泊名利,为躲避战乱,从河南迁来湖北,隐居在荆门蒙山(今象山)东北(后人称老莱山庄,遗址在今自来水公司院内,有孝田、顺井遗址),在这里垦荒耕作,侍奉双亲。当时楚王听闻他的贤能,亲自登门礼聘,想邀他出山辅助国政,可老莱子不愿 “受人官禄、为人所制”,坚决不肯任人摆布,后来便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他屡次拒绝楚王的邀请,选择隐居避世,潜心钻研学问,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思想主张

老莱子有着深刻且独特的思想主张,他秉持戒除骄矜、淡泊名利、亡却好恶、顺乎自然的理念。鲁哀公六年(公元前 489 年),孔子受困于陈、蔡,楚昭王迎孔子来楚国,孔子向老莱子请教怎样辅助国君时,老莱子便训导孔子,希望他改变那种志在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还曾用 “齿、舌” 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这些话语也多被各国名家策士摘引。

同时,老莱子还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以 “孝” 著称于世。他对父母极为孝顺,自己 72 岁时,双亲年迈,为了使老父母快乐,还经常穿着彩衣,作婴儿的动作,比如故意挑着水,装作走不稳的样子,蹒跚步入厅堂,然后假装滑一跤,水桶打翻,自己仰面朝天,赖在地上学着小儿啼哭,滑稽的模样逗得老人开怀大笑,以这样的方式来取悦双亲,其 “戏彩娱亲” 的故事广为流传,后人也常用 “老莱衣” 比喻对老人的孝顺。

文化影响

老莱子的传说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典籍《战国策》中就已记其名其言;《庄子》里有孔子拜见老莱子之事;西汉《史记》把老莱子与老子同记一传;《列仙传》称老莱子 “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现荆门市象山)之阳”,并记楚王寻访,请其辅政;古代推崇的《二十四孝》中 “戏彩娱亲” 的故事更是让老莱子的事迹在民间家喻户晓。

在荆门当地,老莱子所蕴含的道家思想以及孝隐躬耕、不图名利等品德影响颇深,其隐居遗迹、纪念建筑、碑刻众多,像老莱子山庄、“老莱子之位” 碑、孝子田、孝顺井都承载着人们对他的纪念与崇敬。并且还有《老莱子传说》等众多著作出版,象山 “老莱子纪念馆”、圣境山 “老莱子文化展示馆” 也在进一步完善中,不少传人也都致力于传承老莱子文化,期望能将其思想与品德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弘扬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老莱子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都有着积极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宋玉:辞赋大家展楚文学风华

人物生平

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今钟祥胡集人。他仪表堂堂,风流倜傥,有着 “美如宋玉,貌若潘安” 的赞誉。

关于宋玉的生平,虽历代文献记载并不十分确切,但相传他或是屈原的学生,在楚怀王、楚顷襄王时期做过文学侍从之类的官。当时的朝堂之上,众人鉴于屈原被放逐的先例,多选择明哲保身、不敢多言,宋玉却能在阿谀谄媚的风气中,始终保持自身的纯洁性,不与小人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宋玉初登官场时,就在楚王面前创作了《大言赋》《小言赋》,其才华颇受楚王欣赏,楚王欲赐予他良田美玉,然而宋玉并不看重这些身外之物,而是借着楚王的恩惠救出了身陷牢狱的好友,尽显 “仁义” 的君子之风。

但一生仕途不顺的他,也曾有过被放逐的经历,在郁郁不得志的境遇中,依然坚守着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与执着。

文学成就

宋玉著有诸多作品,如《九辩》《登徒子好色赋》《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不过对于其部分赋作,近世学者存在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后人伪作,但其中《九辩》是宋玉所作基本无争议。

他在创作上深受屈原影响,后人常以 “屈宋” 并称。宋玉的作品对 “赋” 这一文体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在骚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 “赋” 这种文学体裁,成为了中国赋体文学的开山鼻祖。并且,他开创了后世文学书写中的 “悲秋” 主题,像《九辩》就是以衰败的楚国现实为背景,以悲秋、思君为主题,表现出诗人忠君、爱国的高尚节操,全诗各章既各有宗旨,又彼此关联,结构精美。

此外,诸多耳熟能详的典故也出自宋玉之手,像 “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 等,这些典故在后世广为流传,不断被引用,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历史地位

宋玉与屈原并称 “屈宋”,是楚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备受关注,其优美的辞藻、细腻的描写以及真挚的情感,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