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民俗文化

2024-12-21

荆门民俗文化:楚地风华的千年传承

荆门,这座位于湖北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其民俗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彼时的荆门作为重要军事要塞,雄踞南北交通之要冲。南来北往的客商、旅人、军士穿梭于此,带来了中原的厚重、江南的温婉、塞北的豪迈与西域的神秘,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生根发芽,逐渐孕育出荆门民俗文化的独特风貌。

从地理位置上看,荆门北接襄阳市和随州市,西靠宜昌市,东临孝感市,南与荆州市、潜江市、天门市接壤。它处于汉江中下游,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华中地区的交通枢纽,素有 “荆楚门户” 之称。荆门境内的屈家岭文化遗址,距今约 5000 年,见证了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也彰显了其作为楚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深厚底蕴。

绚丽多彩的民俗艺术

(一)荆楚皮影戏与沙洋皮影戏:光影中的传奇

荆楚 “皮影”,乃是对皮影戏和皮影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它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融合的独特艺术品种,在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熠熠生辉。皮影戏,通过白色布幕,将幕后艺人操纵的皮影人物的动作、神态展现给观众,同时配以富有感染力的唱腔和音乐,讲述着一个个传奇故事。

沙洋皮影戏则是流行于沙洋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傀儡戏。据史料记载,皮影戏兴于汉而源于楚,历经 2000 多年的演变与传承。清末时,沙洋民间皮影戏就多达 230 多个剧目,历代艺人留下的传统剧目更是多达 2000 多个。其核心区域在毛李镇、高阳镇、官当镇和曾集镇境内,以赵月龙、孙忠厚等为代表艺人。沙洋皮影戏的唱腔以歌腔、筒子腔(渔鼓)为主,这种独特的唱腔,或悠扬婉转,或高亢激昂,能够生动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情感与性格。其辐射范围邻近潜江、天门、京山、钟祥、荆州等地,在这片广袤的区域内,沙洋皮影戏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百姓喜爱。 沙洋皮影戏的道具制作精美绝伦,造型美观,图案丰富,质朴单纯,明快庄重,简洁传神,具有浓郁的写意性和娟秀的形态美。其表演艺术更是精湛高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艺人仅凭条文唱本,就能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将故事的形式、内容、结局表演得十分完美。

(二)沙洋花鼓戏:湖乡生活的悠扬吟唱

沙洋花鼓戏唱腔悠扬、甜美、悦耳,属打锣腔系,分主腔和小调两大类,主腔属于板腔体,唱词多为七字、十字句。传统的演唱形式为 “一唱众和、锣鼓伴奏”,这种形式使得演唱过程中有着浓厚热烈的氛围,也让观众更能够投入其中。

它的表演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湖乡生活和湖乡风貌,又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沙洋花鼓戏的核心区域在毛李镇、高阳镇、李市镇、马良镇和官当镇境内,这里活跃着许多民间剧团,如李市邓洲花鼓剧团、李市蔡咀花鼓剧团、后港花鼓剧团、官垱黄金村花鼓剧团等,它们常年深入乡镇、村庄,为当地百姓带去一场场精彩的演出。在这些剧团中,有很多知名的艺术家,如季光达、陈怀安、杨传新、宋纪舜、吴本尧、邓承鹏、陈万全、杨为英等,他们都是沙洋县花鼓戏的代表人物,以其精湛的演技和对花鼓戏的热爱,传承着这一民间艺术。

沙洋花鼓戏早在 50 年代后期就成立有民间剧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沙洋县老年大学花鼓戏班,以培育农村文化能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宗旨,多年来,在教学老师万年华的带领下,传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并配合党的中心,经常组织演出活动,较好地满足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三)石桥驿高跷:古今交融的欢乐之舞

石桥驿高跷,始于先秦时期,当时主要是王宫作乐之用。之后,各朝日渐盛行,逐渐流传至民间,成为民众欢庆丰收及节假日欢娱的一种形式。本地高跷分文、武两种,它们有着诸多相同之处:均有 5 人左右的乐队,乐器的演奏为高跷表演增添了欢快的节奏和浓郁的氛围;均是 3 - 7 人的踩跷队,踩跷队中均有旦、生、丑角等。这些角色各具特色,旦角婀娜多姿,生角英俊潇洒,丑角滑稽幽默,他们通过精彩的表演,为观众带来欢乐与笑声。

武跷队除演唱一些欢庆词、歌颂词等外,还表演类似于杂技的各种舞蹈动作,如跳跃、翻滚、劈叉等高难度动作,展示出舞者的力量与技巧;文跷队则以演唱为主,也会做一些必要的舞蹈动作,演员们通过优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无论是文跷还是武跷,都在表演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人陶醉其中。

(四)沙洋十番锣鼓:穿越时光的鼓乐交响

沙洋十番锣鼓,民间俗称 “十班家什”,其历史渊源尚无法考证,只能暂且追溯到明代流传于无锡、宜兴一带的十番锣鼓。据沙洋县 91 岁的民间艺人朱祖洪推算朱氏家族 7 代传承谱系,沙洋十番锣鼓最晚在清中期已在沙洋广泛流传。

沙洋十番锣鼓乐班以鼓、锣、钹、勾锣和大小马锣等 10 件乐器组成,以 “清锣鼓” 为主流。在沙洋境内的流变过程中形成了以清明湖、长湖、五曾沈等区域冠名的三个流派,同时也衍生出加入各形制唢呐演奏的 “丝竹锣鼓”。 沙洋十番锣鼓的 “点谱” 有近 30 种,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节奏形态,也就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曲目,如 “盆中栽花”“梅花盖顶”“枯树盘根”“乌龙摆尾”“十三太保”“左插花”“右插花”“十六捶”“闹莲湘”“双开头”“双连响” 等。“丝竹锣鼓” 则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与丝竹并奏的曲目变异与发展。各种器乐的打法与全国各地基本相似,每个曲目天然浑成,以物喻情、以景喻情、情景交融、交叉变化、渐次推进、节奏明快、婉转亢奋。

这些锣鼓乐班广泛活跃在婚丧嫁娶、民俗活动等喜庆场面,各流派以地理区域为活动核心,向周边地区或县域境外辐射,构成发散性流布的状态,流传较广,其辐射范围包括潜江、天门、江陵、当阳等地区。沙洋十番锣鼓以 “清锣鼓” 的演奏为代表,马锣(俗称横马锣、花马锣)领奏的方式在十番锣鼓中较为罕见。“点子” 作为沙洋十番锣鼓的主要演奏基础,在马锣上出现的 “点子” 近 30 种,代表性曲牌(点子)如 “盆中栽花”“梅花盖顶”“乌龙摆尾” 等,乐曲演奏过程中,“点子” 经民间艺人自由组合,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气氛烘托,营造情景交融的感情色彩。 沙洋十番锣鼓植根于民间,经世代传承,既保留了较为原始的艺术内涵,又兼容了历史流变的多样性艺术结构,为研究我国的传统音乐提供了代表性范例,同时,又是广大群众举办喜庆活动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项目。

独特的民俗活动与技艺

(一)纪山庙会:佛道祭楚的盛大集会

纪山庙会,因地得名,是存续在沙洋县纪山镇一带以佛教为主兼有道教和祭楚内容于一体的民俗活动。其核心区域在以纪山为中心的方圆百里,辐射范围远及港、澳和台湾地区。纪山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名山,它与古城荆州毗邻,楚国郢都纪南城因处纪山之南而得名,楚郢盘踞于此长达数百年之久,将纪山作为楚国贵胄的墓陵,今存楚墓群,冢子多达 270 余座。

纪山庙会发端于楚国王室祭祖活动,据《荆州志》记载:“楚庄王曾在此修宗神祠,后祠圯。” 秦灭楚后,楚族未灭,祭祖活动延绵不断。至隋开皇年间,隋文帝杨坚诏令在纪山之巅建纪山寺,隋高僧智旷入主寺庙引入佛教,纪山庙会由祭楚与佛教合流沿袭至今。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是纪山庙会的小会日;逢岁农历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则为纪山庙会的大会日。方圆百里数万信众云集纪山寺参拜众佛、龙潭求愿、行善放生…… 佛教文化是纪山庙会的主要特征。民间自发祭祀楚之先祖的活动在纪山脚下同时举行,信众设祭坛,以牛、羊、猪之首作为祭物,唱巫歌、跳丧舞、诵祭文以此祭奠楚族先祖。各种民间文艺表演齐聚祭坛参与祭楚活动,为庙会活动增添了时代的元素。祭楚与佛教文化的并存是纪山庙会的地域特色,是广大信众源自心灵深入的虔诚而形成的民俗盛会。纪山庙会信众与年俱增,现已达十多万信众之多,在我国中原地区庙会中占有主要地位。纪山庙会蕴含着楚祭民俗的多元文化色彩,也彰显出佛教文化的多重礼教,历史和文化内涵十分凝重。具有历史的久远性、祭祀文化的多元性和经久传录的大众性特征。其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价值、保护传承的实用价值,对于传承古老的中华文脉,凝聚万众民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二)汉江硪歌:劳动号子的激昂乐章

汉江硪歌是江汉流域的劳动人民在抗洪筑堤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民间音乐。其核心区域集中在水患频发的钟祥、沙洋、潜江一带。汉江硪歌因水而生,因堤而兴,世代传习,历史悠久。沙洋马良镇沿用的禹王坡和武汉龟山脚下的禹王矶地名,可将汉江治水护堤的历史上溯至夏禹治水的远古时期。据《钟祥县志》记载: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 年)郢州(今钟祥)太守孙廷坚筑堤御汉水,就有 “河工百万,硪歌震天” 的描述,说明汉江硪歌已经从 “吭唷吭唷” 的劳动号子演变成民歌的形态。明清至民国数百年间,汉江中下游曾是十年淹九水,江堤屡溃屡筑,促进了汉江硪歌的日渐成熟。

汉江硪歌以劳动场景和使用工具为依托,曲调可细分为慢、中、快、急四种曲调,一般以五声调式为主,主腔与号子四度、五度、八度相呼应,形成了一唱众和,独具自然和声的演唱特色。汉江硪歌属主腔与号子相结合的曲体结构,一般分上下句,也有四句式结构,急硪号子中存有三。三结构的六字句,曲体和句式结构严谨规范。硪歌号子的民歌性及戏曲性是汉江硪歌艺术化的重要标志。沙洋一带的硪歌以本土遗存的楚国民歌 “鸡鸣歌”(阳歌)为独有的高腔调式与流域内硪歌常用的主腔结合,极大地拓展了汉江硪歌的声腔音域。汉江硪歌由传统歌词与劳动人民的即兴创作歌词相结合,抒情叙事信手拈来,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具有十分典型的民间口头文学特征。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劳动歌曲的典型代表之一。汉江硪歌优美的旋律与丰腴的民间口头文学自由组合,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而且为研究我国的传统音乐和民间文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

汉江硪歌大致可分为打抬硪曲调、打飞硪曲调和打木硪曲调三种。打抬硪时,所使用的打硪工具是农家在禾场上压谷子用的石滚,绑上四根木杠由 8 人或者 12 个人提打。打飞硪时,是用四角都凿有绳孔、重约八十余斤的大方石,由八个人持绳抛打,时高时低,起落如飞,看上去十分热烈壮观,能激发民众兴修水利的热情。打飞硪与打抬硪曲调可以互通,但打飞硪多以慢硪和中硪曲调为主,可细分为 2 硪、2/4 硪、5 硪等多种节奏曲调。第三种是打木硪曲调。木硪又分两类,一类是方柱形的,一类是实木圆柱形的,只需 2-4 人就能提打,打硪时,演唱曲调的风格又有所差异。

曲调上,汉江硪歌一个明显的风格就是衬句、衬词的多样化。衬句、衬词由象声词组成,它也是最早的硪歌号子。在打硪的劳动中,领硪者通常利用衬句结合高音出现在硪歌的首句,迸发而出,大跳进入,高亢、铿锵的声腔以先声夺人之势,激发劳动者的热情。如:领唱中唱到(吆 — 也 — 火)与齐唱中(火呵火火吆)相互呼应,领唱中(耶 — 吆啊哈嚯 — 嚯)与齐唱中的(嚯呀嚯嗨嚯也)相互呼应,极大地丰富了硪歌的表现力,凸现生动活泼、风趣诙谐的音律。硪歌衬句、衬词与硪歌结合,形成浑然一体的劳动歌曲,悠扬激昂,动人心弦,催人奋进。除了曲调,江汉硪歌的唱词内容也十分丰富:“伙计们,加把劲。密点打,慢点行。”“早谷扬花正要水,十八娇娘正配郎。李郎张郎选好郎,好吃懒做当和尚。” 除了这些劳动中的固定唱词,也有即兴的演唱。唱硪歌的好手一点也不亚于现在流行的饶舌歌手。眼边看、心边编、口边唱,不拘形式,随心所欲。如果有人路过,领唱者一边猜测路人的身份去向,一边编词即兴领唱。要是有美女路过,那更是陡然来劲,越编词越多,硬是把人家唱得不好意思,只能掩羞抿笑,快步疾走。

(三)沙洋打花棍:竹间舞动的青春旋律

打花棍亦名湘莲,由一人手拍竹板为唱,三四人手摇湘莲和之。湘莲系一根长约三尺、比拇指粗的竹竿,两端镂成三个圆孔,每一孔中各串数个铜钱,涂以色彩,两端饰花穗彩绸。表演时,男女青年各持湘莲做各种舞蹈动作,以湘莲敲击肩、臂、胸、脚等部位,亦可男女双人对打,形成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行进时,可打出前进、停留、蹲下等多种步伐,有较强的节奏感。打花棍在清朝中期传入沙洋,至今仍流传民间。

(四)车水歌:田园水畔的心灵欢歌

车水歌主要流传在沙洋县毛李、后港、曾集、沈集等种植水稻的地区。过去用脚踏水车,是在稻田进行排渍和抗旱的一种主要提水方式。这种劳动繁重劳累,时间持续长,为了消除疲劳,调剂情绪(农民称赶瞌睡),在躺杠前面栽上木桩牵上绳,将锣鼓挂上边唱,边打,边劳动,这样就行成了车水歌。

沙洋本水歌的演唱形式,一般为四人:一人持锣、一人持鼓,也可加勾锣和小拔;演唱风格是平腔、高腔等;演唱特点是锣鼓点长,歌腔声短,中间加伴奏;歌词内容广泛,有唱民歌词的,也有顺景顺时,即兴编唱的。车水歌有唱古人名的,有唱 “姐儿” 歌的,有唱谜语的,也有男女对唱的,上工要唱、歇工要唱、换班要唱,不管以哪种形式来唱,看着被自己车上来的水流入干涸的秧田时,虽然人们汗珠子掉地上吧嗒作响,但是在男人女人透着辛苦沧桑的腔调里却能捕捉到团结快乐的气息。一般上午唱古人名,下午唱 “姐儿” 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工业文明取代了农耕文明,先进的农业机电设施替代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古老的水车工具逐渐被废弃,濒临绝迹,所以,湖区水乡这一独特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亟需抢救和传承。

(五)“偷梁” 与 “上梁”:建房习俗中的吉祥祈愿

“偷梁” 与 “上梁”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鲁班时代相仿,在荆门建房就有 “偷梁” 与 “上梁” 的习俗。建新房,墙砌好后,堂屋中间墙上要安放梁树,也叫 “中梁”、“栋梁”。所谓偷梁,就是房主在筹备建房时就留心寻找梁树,而且是离家不远别人山上的树。梁树主要是松树,要选择生长在地质优良、人不去、牛不擦、狗不拉屎拉尿的地方的树。梁树要上下端直,粗细均匀,宁长勿短,并观察好回家的路线。偷梁在晚上进行,房东请几名身强力壮的亲朋好友,酒肉款待。夜深人静,带着锯子、斧头、砍刀等工具悄悄来到梁树处,一人四处瞭望放哨,其他人则迅速砍去树周围的荆棘,锯断梁树,砍掉树枝,抬起就跑。跑出里把路,房东将来时准备的三尺红布(也有用红绸子)或红纸封的银元或纸币,放在树蔸上,大体与树的价值相等,表示酬谢。然后鸣放小挂鞭炮,表示偷梁成功。也是给树主捎个信,暗示他来取钱。通情达理的树主听到鞭炮声,知道树被偷,彼此默契,一般不会追赶。梁树偷回来后不能放在地上,要搁在事先准备好的两个木马上,不能沾染污物,不准小孩骑,更不准狗靠树,鸡上跳。

开光是木工掌墨师,站在旁边用斧砍,后用刨子刨,正面一头写木工、瓦工领班人名字,一头写年月日,中间画八卦,后改画五角星。上梁是大事中的大事,特别讲究,非常隆重。先要择期,选出上梁的黄道吉日。请亲朋好友作客,客来必定送贺礼。请执笔先生写对联,文曰:“上梁欣逢黄道日;竖柱恰遇紫微星”。用五尺红布或红绸子作梁衣,上面书写 “吉星高照”,用红线系在梁中间,让人们抬头见布见字。红布的两头钉上一对铜钱。梁 “请” 到堂屋正中,搁在木马上,捉来一只公鸡用鸡冠血祭梁,以镇邪避凶。梁的两头牢牢拴好绳子,站在墙上的人慢慢向上拉,这叫 “发”,不能喊拉。木工老师傅站在墙上,振振有词地念《上梁宝赞》:“日出东方,紫微高照,福星满堂……” 等。念完,梁放好。于是鞭炮齐鸣,敲锣打鼓,吹大号,将镘头、饼子从梁上往下甩,这叫 “抛粮”。也有抛铜钱、缗线的。众亲友齐声喝彩,抢饼子、抢钱,上梁达到高潮。稍后,请木、瓦工掌班师及梁树主人上座,满堂宾客入席,四大盘、六大碗,外加一蒸笼(猪肉),主人一一酌酒致谢,直至酒醉饭饱散席。

上梁还有一些禁忌。例如,香椿不能作梁树,因为人们把香椿叫 “龙树”,一龙压百蛇,东主上了香椿树梁,周围人家就要 “倒霉”,即使是上了,别人也要强制拿下来。又例如,上梁这天,在亲戚朋友中与主人生庚相克的应回避,不要来, 以防意外。偷梁、上梁的习俗从何时开始,没人考证。据老人讲,偷梁是 “外财(材)入屋”,是发家致富的兆头,大吉大利。

荆门民俗文化的现状与未来

荆门民俗文化,犹如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展现了荆楚大地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从古老的荆楚皮影戏、沙洋皮影戏,到悠扬的沙洋花鼓戏、汉江硪歌;从热闹的纪山庙会、石桥驿高跷,到欢快的沙洋十番锣鼓、沙洋打花棍、车水歌,再到富有寓意的 “偷梁” 与 “上梁” 习俗,每一项民俗文化都是荆门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先辈们的情感与记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荆门民俗文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民俗活动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年轻一代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也有所下降。但令人欣慰的是,传承工作一直在积极进行。如今,荆门市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和游客踊跃参与,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亲身体验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

展望未来,荆门民俗文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更加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积极吸收新元素、新观念。在传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社会需求,对民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更多人领略荆门民俗文化的魅力;将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业,开发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从而促进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