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湖北荆门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73号
2025-01-11
在荆楚大地的中部,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 荆门。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传承,每一寸都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而在荆门的众多历史遗迹中,马家垸遗址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
马家垸遗址作为新石器时期的古城遗址,不仅是长江流域同期考古发现中保存最好、最完整的遗址之一,更是我国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的古城遗址瑰宝。它宛如一座穿越时空的历史桥梁,将我们带回到四五千年前那个神秘而遥远的时代,让我们得以窥探古人的生活风貌与智慧光芒。如今,就让我们一同踏入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揭开马家垸遗址神秘的面纱,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马家垸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铺镇显灵村,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北,南距江陵楚故都纪南城约 28 公里,西至荆襄古道(今 207 国道)约 4 公里,地势属荆山余脉的丘陵岗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1981 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当地农民在农田耕作取土时频繁发现瓦砾、红烧土,引起了文物专家、学者的关注。经过反复考证,最终确定这里是一座完好的古城址,其年代大约为屈家岭时代,距今约 4500 年。
这座古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 600—700 米,东西宽 300—400 米,总面积约 50 万平方米,城垣为土筑,夯层清楚,一般厚约 20 厘米,最厚处达 30 厘米、最薄处为 14 厘米。现存城垣内侧护坡平缓,外侧坡面陡直,城垣外有护城河,东、南、西、北各辟一城门,其中西城垣及东城垣还设有水门,宽度均约为 40 米,南城门现存遗迹宽约 6 米,北城门遗迹据断面暴露情况分析也较为明显。城内有一条河道,自西北城门曲经城内至东南城门流出,长约 850 米,宽约 30—50 米,河床距地表约 3—5 米,与护城河贯通,护城河似为人工河道与自然河道相结合而成。城外东、南、北三面护城河相连,四周为宽阔的稻田,城址营筑在高山周围地面约 2 - 3 米的岗地上。
作为新石器时期的古城遗址,马家垸遗址极具科研和旅游开发价值。它是我国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较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在长江流域同期考古发现中,其城垣、护城河保存之完整,堪称首屈一指,吸引了日本、美国和中国社科院、武汉大学等众多考古专家学者多次前来实地考察研究。他们试图从这座古老的城址中,解读出四五千年前古人的生活密码,探寻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马家垸遗址所处的屈家岭时代,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发展,原始农业逐渐兴盛,人们开始定居生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聚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逐渐增多,部落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如土地、水源、猎物等,冲突与战争日益频繁。
城壕遗址的发现便是这一历史背景的有力见证。在马家垸遗址以及周边同期的考古发现中,城垣与护城河的存在极为普遍。这些防御设施的修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反映出当时部落对自身安全的高度重视。想象一下,四五千年前的古人,手持简陋的工具,一筐筐地搬运泥土,一夯一夯地筑起城垣,挖掘护城河,他们在劳动中挥洒着汗水,心中怀揣着对家园的守护之情。正是在这样艰苦的努力下,马家垸这座古城逐渐矗立起来,成为部落抵御外敌的坚实堡垒。
在当时,玉石作为一种珍贵的装饰品,备受部落首领喜爱。然而,由于部落之间的战争频繁,交通受阻,远在北方的玉石资源难以获取。马家垸部落和屈家岭部落即便筑起城墙保护自己,也无法改变玉石匮乏的困境。部落首领身上佩戴的,只能是稍稍光滑一些的青石或叶腊石。而像龙王山这样兴起年代更早、距离产玉地区更近的部落,玉石资源同样不丰富,早年通过交换得到的玉石很快用尽,甚至出现部落首领摔断玉镯后修复使用的情况。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当时物质资源的稀缺,更让我们看到古人对美的追求以及在困境中的无奈与智慧。他们用现有的材料,尽可能地装扮自己,传承着部落的文化与尊严。
透过马家垸遗址,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遥远时代的风云变幻,部落间的纷争、人们为生存付出的努力,以及在艰苦环境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如同历史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马家垸遗址的建筑布局精妙绝伦,展现了古人卓越的智慧与规划能力。城垣为土筑,夯层清晰可辨,一般厚约 20 厘米,最厚处达 30 厘米,最薄处为 14 厘米,坚实的城垣如同一道坚固的屏障,守护着城内的居民。现存城垣内侧护坡平缓,外侧坡面陡直,这种设计既便于城内人员的行走与活动,又增加了外敌攻城的难度。
护城河作为城垣的重要配套设施,环绕在古城四周,与城垣相得益彰。东、南、西、北各辟一城门,其中西城垣及东城垣还设有水门,宽度均约为 40 米,水门的设置巧妙地利用了周边的水资源,既方便了城内居民的生活用水与水上交通,又在战争时期成为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当外敌来袭,关闭水门,护城河的水位便可迅速提升,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南城门现存遗迹宽约 6 米,北城门遗迹据断面暴露情况分析也较为明显,城门作为城市的出入口,见证了往昔的繁华与喧嚣,仿佛能看到古人穿梭其中,忙碌于生计的身影。
城内还有一条河道,自西北城门曲经城内至东南城门流出,长约 850 米,宽约 30—50 米,河床距地表约 3—5 米,与护城河贯通。这条河道犹如古城的血脉,为城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既满足了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又具备排水、运输等功能,确保了城市的正常运转。想象一下,四五千年前的马家垸古城,河道两旁房屋错落有致,居民们在河边汲水、洗衣、捕鱼,船只穿梭其中,运载着货物,一幅热闹而祥和的生活画面跃然眼前。
马家垸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犹如一扇扇通往古代社会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的生产生活与工艺水平。考古工作者在城址上采集了众多的陶器、石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其中陶器有鼎、碗、豆、高领罐、盆、瓮、管形器、钵、缸等,石器则有石锛、石斧等。
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种类繁多,造型各异。鼎,作为古代烹饪食物的重要器具,三足鼎立,稳如泰山,体现了古人对力学原理的巧妙运用;豆,形似高脚盘,多用来盛放食物,其精美的纹饰展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高领罐,颈部修长,罐体圆润,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可能用于储存粮食或水等物资。这些陶器的制作工艺精湛,陶片上施纹饰主要有弦纹、绳纹、篮纹及附加堆纹等,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内涵与审美观念。通过对陶器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饮食习惯、烹饪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等信息。
石器则是古人生产劳动的得力助手,石锛、石斧等工具的出土,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石器加工技术。这些石器经过打磨,刃部锋利,可用于砍伐树木、开垦土地、建造房屋等,为农业生产与定居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它们见证了古人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凭借勤劳的双手与智慧,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
马家垸遗址不仅仅是一座古城遗址,更是一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宝库。从墓地出土纺轮推测性别,展现母系社会部落的生活场景,凸显遗址的文化研究价值。
在遗址的墓地发掘中,204 座墓中只有一座墓里面发现有石器,其他的就是纺轮,大部分的墓里面随葬有纺轮,而且纺轮一般不止随葬一个,有的甚至有十几个或二十几个。从全国其他地方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同时期的墓来看,一般出土纺轮的墓是女性墓,由此推测,马家垸遗址的这片墓地大部分可能是女性的墓。这些被发掘出来的 5000 年前的女性,虽然只留下了几块白骨和数以千计的陪葬陶器、精美的玉器,但她们作为母系社会部落的首领,炫耀着生前的权力和财富,也为我们现在研究当时的社会结构、性别分工以及文化传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女性在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她们掌管着部落的生产、生活与祭祀等重要事务。纺轮作为随葬品大量出现,说明纺织业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女性们通过纺织,为部落成员提供衣物等生活必需品,同时,精美的纺织品也可能作为交换物品,促进了部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而那些陪葬的陶器与玉器,则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们蕴含着古人的信仰、审美与技艺,将四五千年前的文明之光传递至今。
马家垸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铺镇显灵村,这里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北,宛如一颗镶嵌在山水之间的历史明珠。其南距江陵楚故都纪南城约 28 公里,西至荆襄古道(今 207 国道)约 4 公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古今、沟通南北的重要节点。
从地势上看,马家垸遗址属于荆山余脉的丘陵岗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营筑在高山周围地面约 2 - 3 米的岗地上,四周环绕着宽阔的稻田。远处山峦起伏,似一条巨龙蜿蜒守护;近处稻田无垠,稻穗随风摇曳,仿若一片金色的海洋,四季交替,呈现出不同的田园风光。这种山水相依、岗地与平原错落的地形,不仅为古人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肥沃的土壤适宜农耕、充足的水源便于灌溉与生活,而且造就了相对易守难攻的地势,成为古人理想的聚居之地。
遗址周边的交通也十分便利,临近荆襄古道这一古代交通要道,在古代,它是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马家垸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融合,使得马家垸在当时的区域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今,207 国道的存在,更是为现代游客前往马家垸遗址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无论是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都能轻松抵达,让人们得以穿越时空,探寻这片古老土地的奥秘。
马家垸遗址犹如一座历史的宝库,对不同的人群都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对于历史文化爱好者而言,这里是他们探寻古代文明的绝佳之地。遗址所承载的屈家岭文化,犹如一部鲜活的史书,每一寸土地、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四五千年前古人的智慧与生活痕迹。他们可以漫步在古城遗址之上,触摸着历经岁月沧桑的城垣,遥想当年部落的兴衰、战争的风云,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沉。在出土的文物面前,细细端详那些精美的陶器、石器,从纹饰、造型中解读古人的审美观念、工艺水平以及社会组织形式,仿佛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满足他们对历史的无尽好奇与探索欲望。
考古探秘者更是将马家垸遗址视为心中的圣地。这里保存完整的城垣、护城河,以及丰富的地下文物资源,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他们怀揣着对未知的渴望,深入遗址的每一个角落,或是参与考古发掘工作,或是对已出土的文物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揭开古人生活的神秘面纱,探寻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如同点亮一盏历史的明灯,让他们更加接近真相,这种探索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与惊喜,也让他们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亲子教育群体同样能在马家垸遗址收获满满。这里是一个生动的户外课堂,让孩子们走出书本,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在参观遗址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古城遗迹,了解古人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知晓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观察陶器的制作工艺,思考古人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创造出实用的器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与创造力;从城垣、护城河的防御设施,讲述部落战争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和平的珍贵,激发他们的历史兴趣与求知欲,为孩子的成长之路增添一抹绚丽的文化色彩。
在开启马家垸遗址探索之旅前,了解一些游玩注意事项能让您的旅程更加完美。
保护文物是重中之重。马家垸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切勿触摸、攀爬古城垣等遗迹,以免造成损坏;对于出土文物,仅可在指定展示区域观赏,严禁私自挖掘、捡拾文物碎片,要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去,供后人继续研究与欣赏。
遵守景区规定至关重要。游客需在规定的游览路线内参观,不得擅自闯入未开放区域,以免发生意外;若景区内有禁止拍照、摄像的标识,请严格遵守,以保护文物的研究环境与知识产权。
文明参观体现个人素养。保持景区环境整洁,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在参观时保持安静,避免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其他游客的参观体验,共同营造一个庄重、肃穆的历史文化氛围。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马家垸遗址地形复杂,部分区域地势起伏,游客需穿着舒适的运动鞋,行走时注意脚下安全,尤其是在雨天或雨后,道路湿滑,更要小心谨慎。此外,由于遗址周边多为农田,蚊虫较多,建议携带防蚊用品。
适宜的游览季节与时段也能提升游玩体验。春季和秋季气候宜人,温度适中,是游览的黄金季节,此时遗址周边的自然风光也相得益彰,为您的旅程增添更多色彩。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段,选择上午或下午前往,既能避免烈日暴晒,又能在柔和的光线下更好地欣赏遗址风貌,感受历史的韵味。
马家垸遗址作为荆门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记忆。它是我们探寻长江流域文明起源的重要窗口,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这里,每一寸土地、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与文明的厚重。
保护马家垸遗址,传承历史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欣赏遗址魅力的同时,用心呵护这份珍贵的遗产,让后人也能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光芒。相信在未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马家垸遗址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探寻历史、感受文化,成为荆楚大地上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
朋友们,不妨背上行囊,踏上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马家垸之旅,去聆听历史的回响,追寻文明的足迹,相信您定会收获一段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