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沙洋“五·七干校”旧址全攻略

2025-02-23

历史溯源:特殊时代的记忆

要了解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就不得不提及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1966 年 5 月 7 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给中央军委的信中提出,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 ,这便是著名的 “五・七” 指示。在这一指示精神的指引下,“五・七干校” 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

沙洋 “五・七干校” 的创办有着独特的背景和条件。沙洋地处鄂中腹地,滨临汉江,交通便利,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素有 “小汉口” 的美誉。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沙洋农场是全国大型劳改农场之一,建于 1952 年,整个农场分布在荆门、钟祥、京山、天门、潜江等五县市,拥有广袤的已开垦土地,以及可供大批人员生活、劳动使用的房屋和农机具 。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成为创办 “五・七干校” 的理想之地。

1969 年初,沙洋农场管理局按照湖北省 “革委会” 的指示,将所属的多个农场的房屋、土地、林木、牲畜、农机具设备等,先后移交给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省直有关单位和部队办干校。一时间,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八大民主党派、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财政部、农林部等中央国家机关,以及湖北省直有关单位纷纷来到沙洋,在这里创办 “五・七干校”。短短时间内,沙洋县域内先后建起 27 所 “五・七干校”,2 万多机关干部及家属来到这片土地,接受劳动锻炼。

在其发展历程中,沙洋 “五・七干校” 的学员们经历了诸多艰辛与挑战。他们在这里不仅要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如耕地、播种、收割等,还要参与各种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活动。各干校的学员、家属、子女,不论年龄差异、性别不同,都按照解放军的要求,以连、排、班建制统一编队,过着集体化的生活。

1972 年底,中央国家机关及各部委在沙洋创办的 “五・七干校” 开始陆续解散。但直到 1979 年 2 月 17 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 “五・七” 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后,沙洋 “五・七干校” 才全部撤销。学员们被安置,“五・七干校” 的财产也进行了移交、带走或变卖等处理。至此,沙洋 “五・七干校” 结束了它长达 10 年的历史使命,学员们也陆续回到北京和武汉等地。在这十年间,沙洋 “五・七干校” 成为当时全国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干校之一,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涉及人员之广,都使其在 “五・七干校” 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众多机关干部劳动锻炼的场所,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个重要见证,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

地理位置:寻觅旧址所在

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其具体位置对于想要前往参观的游客来说十分关键。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位于范家台警官学校院内的财政部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 ,另一部分是位于沙洋县鸡鸣咀小江湖监狱的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简称 “三高”)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这两部分旧址共同构成了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这一重要的历史遗迹。

整个旧址总建筑面积达 8158 平方米,在这片不算狭小的空间里,分布着当年干校学员们生活、学习和劳动的各类建筑,这些建筑是那段历史的实物见证。而其总占地面积更是达到 892000 平方米,广阔的土地上,不仅有建筑,还有当年的农田、采石场等遗迹,它们共同勾勒出了当年沙洋 “五・七干校” 的规模和布局。

沙洋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较为便利。如果选择自驾前往,可通过高速公路或省道抵达沙洋县,再根据导航提示前往旧址所在地。从荆门市区出发,沿着主要公路行驶,大约 1 小时左右即可到达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方便快捷。如果选择公共交通,可先到达沙洋县汽车站,再转乘当地的公交车或打车前往旧址 。虽然可能需要多一些换乘的步骤,但也能顺利抵达,开启这场探寻历史的旅程。

特色亮点:岁月沉淀的痕迹

建筑风貌

踏入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仿佛踏入了一段尘封的岁月。现存的红砖平房和二层楼房,是当年学员们生活起居的地方。这些建筑外观质朴,红砖裸露在外,没有过多的装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简约风格 。走进屋内,简单的布局一目了然,狭小的房间、简陋的床铺,让人不禁想象当年学员们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大餐厅也是旧址的重要建筑之一,它见证了学员们集体用餐的时光。餐厅空间开阔,能容纳众多学员同时就餐。餐厅的屋顶采用传统的建筑结构,房梁粗壮,展现出那个时期建筑工艺的扎实。墙壁上或许还残留着当年的标语或口号,虽然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氛围。

水塔高高耸立在旧址之中,它不仅是当年的供水设施,更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水塔的外观呈圆柱形,塔身由砖石砌成,顶部是储水的水箱。在阳光的照耀下,水塔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上,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除了这些建筑,当年干校学员生产时的采石场遗迹也保存至今。采石场里,石头上的凿痕清晰可见,这些痕迹是学员们辛勤劳动的见证。他们在这里开采石头,用于建设干校,为改善生活条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些建筑和遗迹,从整体布局到建筑形式,从建筑材料到工艺装饰,都完好地保存了当时的风貌,是研究那个时代建筑和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

名人轶事

在沙洋 “五・七干校” 的历史中,众多名人的足迹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赵朴初,这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宗教领袖,在干校期间,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执着。他利用劳动之余,与其他学员交流诗词、书法,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费孝通,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被免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后,作为 “问题人物” 下放到沙洋 “五七干校” 的一个分校劳动锻炼。在这里的两三年,他干过各种农活,还参与基建、厨房劳动,学会了生火、做饭、压面条等。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不仅没有消沉,还展现出豁达的胸襟,通过编织毛衣等方式寻找生活乐趣 。

冰心,这位文学巨匠,虽然在沙洋 “五・七干校” 只呆了不到两个月,但这段经历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这里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质朴。她与吴文藻一起,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故事 。

碧野,著名作家,在干校期间,他被污蔑为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与妻子来到这里接受劳动改造。尽管身处困境,但他干农活特别卖力,割晚稻时挑草头,压肿了双肩;收棉花时,为多装棉花把衣兜压了又压;收谷入仓,一次肩扛百把斤。他与村民们亲如一家,村民们亲切地叫他 “黄家老头”,他的故事也在当地流传至今 。这些名人的经历,不仅丰富了沙洋 “五・七干校” 的历史,也为当地的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人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生动窗口。

历史意义

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它是 “文革” 这段特殊历史的实物见证,通过这些保存下来的建筑、遗迹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 “文革” 时期的社会状况、政治氛围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对于研究 “文革” 历史的学者来说,这里是一座珍贵的宝库,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

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来看,沙洋 “五・七干校” 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干部改造、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一种尝试。虽然这种尝试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但它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碰撞,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所经历的苦难与奋斗,以及社会在曲折中前进的历程 。

此外,沙洋 “五・七干校” 也是一代人记忆的承载地。对于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劳动过的学员及其家属来说,这里是他们青春与汗水的见证,是他们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情感的寄托,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梁,让后人能够通过它,走进那段特殊的历史,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

适合人群:不同视角的感悟

历史爱好者

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无疑是一座极具吸引力的宝库。这里是他们深入了解 “五・七干校” 历史的绝佳场所,通过实地参观旧址中的建筑、遗迹,观看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物,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当年 “五・七干校” 的规模、生活和劳动场景,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 “五・七干校” 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这里也是研究 “文革” 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窗口。历史爱好者可以从旧址中探寻到那个特殊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了解当时社会的变革与动荡,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在这里,他们能够与历史进行一场近距离的对话,填补自己在这段历史认知上的空白,解开心中对那个时代的诸多疑问 。

文化研究者

文化研究者来到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将获得丰富的研究素材。这里的一切都与当时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息息相关。从干校的创办背景和发展历程中,他们可以研究当时的政治环境对文化、教育的影响,以及文化、教育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和特点。

干校学员们的生活和劳动经历,也为文化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生动案例。例如,学员们在艰苦的劳动中如何保持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他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承等,这些都是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文化研究者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示那个时代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为文化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观点 。

普通游客

普通游客来到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同样能收获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旅行体验。在这里,他们可以放慢脚步,感受历史的厚重氛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通过参观旧址中的建筑和遗迹,聆听导游讲述当年的故事,游客们能够了解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过的历史,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

在欣赏旧址独特的建筑风貌和自然风光的同时,游客们还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当年干校学员们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岁月的沉淀中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每一位游客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勇往直前。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为普通游客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感受历史、思考人生的好去处,让他们在旅行中获得心灵的洗礼和成长 。

游玩攻略:畅享历史之旅

开放时间与门票

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全年免费对外开放 ,开放时间为上午 9:00 - 下午 17:00(16:30 停止入馆)。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游客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前往参观,感受那段特殊的历史。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特殊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期间,开放时间可能会有所调整,建议游客在前往之前,通过官方网站或电话咨询等方式,确认具体的开放时间,以免白跑一趟 。

游览路线

进入旧址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财政部旧址。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当年学员们居住的红砖平房和二层楼房,走进屋内,感受他们简单的生活环境。接着来到大餐厅,想象当年学员们集体用餐的热闹场景。水塔也是不容错过的景点,站在水塔下,仰望这座曾经的供水设施,思考它在干校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离开财政部旧址,前往 “三高” 旧址。在 “三高” 旧址,同样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建筑和遗迹。沿着当年学员们的生活轨迹,参观各个建筑,了解他们在这里的学习、劳动和生活情况。在参观过程中,不妨放慢脚步,仔细观察建筑的细节,阅读相关的介绍资料,这样能更好地了解历史,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

周边配套

在周边餐饮方面,沙洋当地有许多特色美食等待游客品尝。比如沙洋长湖鱼糕,以鲜鱼、猪肉、鸡蛋为主要原料,经过精心制作而成,口感鲜嫩,营养丰富。还有沙洋皮条鳝鱼,鳝鱼经过炸制后,外皮酥脆,内里鲜嫩,再浇上酸甜可口的酱汁,味道十分独特。游客可以在附近的餐馆里品尝到这些美食,感受沙洋的饮食文化 。

如果需要住宿,沙洋县城内有各种档次的酒店和民宿可供选择。从经济实惠的快捷酒店到环境舒适的度假民宿,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这些住宿场所不仅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还能让游客体验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

在交通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自驾和公共交通方式外,到达沙洋县后,还可以选择打车或乘坐当地的三轮车前往旧址,这些交通方式都比较方便,能让游客顺利抵达目的地 。

游玩注意事项:文明游览,安全出行

文物保护

在参观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时,一定要时刻牢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这些建筑和遗迹历经岁月的洗礼,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我们了解那个特殊时代的珍贵实物资料 。

当你走进红砖平房、大餐厅等建筑时,请勿触摸墙壁、门窗等建筑构件,更不能在上面刻画、涂写,以免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在参观采石场遗迹时,也不要随意攀爬、破坏石头上的凿痕,让这些历史的痕迹完整地保留下来,供后人参观和研究 。

安全第一

安全是游玩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旧址内的一些建筑年代久远,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屋顶漏水、墙体裂缝等。在参观时,要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擅自进入危险区域,如禁止入内的建筑、地势险要的地方等 。

同时,要注意个人财物安全,特别是在人员较为密集的区域,如大餐厅等,看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避免丢失。如果在参观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如身体不适、意外事故等,要及时向工作人员求助,他们会为你提供必要的帮助 。

天气与季节

不同的季节和天气会给游玩带来不同的体验,也需要游客做好相应的准备。春季和秋季是前往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游玩的最佳季节,此时天气宜人,温度适中,既不会过于炎热,也不会过于寒冷。在这两个季节里,旧址周边的景色也格外美丽,花草树木郁郁葱葱,让人心情愉悦 。

夏季气温较高,阳光强烈,在游玩时要做好防晒措施,携带太阳帽、太阳镜、防晒霜等物品,避免中暑。同时,夏季也是雷雨多发季节,要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如遇雷雨天气,应及时寻找安全的室内场所躲避 。

冬季天气寒冷,参观时要注意保暖,穿上厚实的棉衣、围巾、手套等。如果遇到下雪天气,旧址会呈现出别样的景色,但路面可能会比较湿滑,行走时要格外小心,避免滑倒受伤 。

总结: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这座承载着特殊历史记忆的地方,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它不仅是对那段特殊历史的生动记录,更是我们了解过去、思考当下、展望未来的重要窗口。

通过参观旧址,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年代。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与厚重 。那些保存完好的建筑和遗迹,诉说着当年学员们的生活、劳动和思想历程,让我们对 “文革” 时期的社会状况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历史爱好者和文化研究者来说,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宝贵的线索。而对于普通游客而言,这里则是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有机会停下脚步,回顾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

在参观游玩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文物保护的责任,以文明、安全的方式游览,让这座珍贵的历史遗迹得以长久保存。同时,我们也要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反思,避免重蹈覆辙,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

沙洋 “五・七干校” 旧址,等待着更多的人前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感受历史的魅力,让那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 。